浩气长存天地间
从中原大地到白山黑水——追寻英雄的
足迹:纪念杨靖宇将军诞辰100周年特别
报道(上)
新闻提示
2005年2月13日是我国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诞辰100周年。从中原大地到白山黑水,留下了英雄可歌可泣的足迹。为了更好地展现英雄光辉战斗的一生,本报整理了关于将军的生平和一些故事,并将于近日派出记者前往杨靖宇的家乡河南,共同见证英雄之路。
杨靖宇将军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国人,杨靖宇在深山旷野中,在别人无法想象的饥饿、严寒的情况下,带领东北抗日联军,与侵略者进行着殊死的战斗,用浩然正气书写了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日民族史。
浩气长存的英雄
杨靖宇,原姓马,名尚德,字骥生,1905年生于河南确山一个农民家庭。杨靖宇是他到东北工作时的化名。他幼年丧父,7岁时靠叔父资助进入本村私塾,13岁考入县城第一高小。在校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他出面领导了罢课和焚烧日货。1923年秋,杨靖宇考入开封工业学校,学习期间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于1926年夏加入了共青团,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末,中共河南省委为配合北伐,派杨靖宇回确山县任农民协会会长。当时农协只有刀矛没有枪,杨靖宇巧设一计,引诱一个军阀部队士兵出来后,突然冲上去只身夺枪。那个士兵追赶时,杨靖宇便掏出准备好的银元丢在后面说:“这是你的路费。”那个士兵得到钱便开了小差,确山县农协就此得到第一支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确山县委于10月末发动秋收暴动,杨靖宇担任新建的农民革命军的总指挥。不久,他在与“进剿”之敌作战中腿部负伤,被送到驻马店治疗。1928年春,他伤愈后在河南从事地下工作,年末奉命赴上海,在党中央办的秘密训练班学习,1929年春天被派赴东北工作。
杨靖宇到东北后,首先到抚顺煤矿搞工人运动,被矿上的日本特务逮捕并引渡给东北军阀。他入狱两年多,1932年初才得以出狱。随后,他代理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重点整合了以吉林省磐石地区为中心的抗日游击队,派党的干部开展工作,使其成为共产党在南满掌握的最早的武装,并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
1933年初,杨靖宇亲自到这支只有250人的部队当政委。为团结各阶层,他又把队伍的名称改为人民革命军。他吸取党的南方建立红军的经验,亲手制定了政治工作、参军和士兵优待、作战奖励等条例,使部队在打击日伪军的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于1934年成为拥有4000余人的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他担任了军长。同年,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二次大会缺席将杨靖宇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这表明党中央已将他作为东北革命力量的代表。
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杨靖宇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随后又任第一路军总指挥(下属第一、第二军),在东边道(如今的吉林东部及辽东)几十个县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他的基本部队有7000余人,还领导了一万人左右的统战关系部队,成为抗联中最大的一支主力军。
日寇为巩固其战略后方,1938年内将兵力扩大了3倍以上,并以伪蒙军替换作战不积极的伪满军,加强对南满的“大讨伐”。一些非党的山林武装经不起艰苦考验纷纷瓦解和叛变,杨靖宇率部突围进入长白山区建立密营。日寇在诱降碰壁后,于1939年冬大雪封山时又展开封锁和“讨伐”。因敌追踪雪地脚印和炊烟,部队又衣食无着,杨靖宇决定分散突围。最后,他自己带60余人东进。因有一个参谋叛变使行踪暴露,激战后他身边只剩下两人,被日寇封锁在伐木场附近的山中。1940年2月18日,两个警卫员下山买粮牺牲。2月23日,他孤身下山也被围,战至最后,壮烈就义。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侵略者残忍地剖开他的腹部,只见他的胃里一粒粮都没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后来,为了纪念杨靖宇,在杨靖宇牺牲的地方——吉林省通化市建起了烈士陵园,吉林省和通化市的领导及杨靖宇的几十位老战友参加了公祭安葬大会。朱德元帅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靖宇陵园成为爱国基地
位于通化地区的靖宇陵园,是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守将军而修建的,1954年动工,1957年竣工。1958年2月23日从哈尔滨迎回将军的遗骨安葬在此。
陵园内南北长200米。由灵堂、陵墓和陈列室等部分组成。从山底下经过一段幽静的林荫路,可直抵陵园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钢筋拱形门梁上的“靖宇陵园”四个醒目大字。春夏之交,陵园内的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丁香簇簇幽香飘溢。
陵园建筑物,全是宫殿式的,黄釉屋瓦,红柱雕檐,精巧别致,庄严肃穆。陵园正中,是一座杨靖宇将军的高大戎装铜像,雄伟威武,昂首蓝天。1958年2月23日,在这里隆重举行了杨靖宇同志公祭安葬大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送了花圈;朝鲜伟大领袖金日成也送来了花圈。
灵堂后面高高的圆形陵墓安葬着烈士的遗骨。两侧陈列室展出了烈士青少年时期和革命生涯中的遗物,以及在抗日战争中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岁月里的一些用品、战利品等。
40多年来,这里成为人们缅怀革命英烈、学习革命传统的圣地。每年都有青少年学生在这里举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入团、入队仪式。每逢清明节,前来悼念、扫墓的人成群结队。前来瞻仰、拜谒的游人接连不断。在灵堂前,在铜像下摄影留念者比比皆是。
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斗志。
金日成将军的回忆
金日成是朝鲜半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卓越的领导人,牺牲后腹中只有草根等杂物的英雄。两人都是中国人熟知的人物,他们之间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10年,随着“韩日合并”条约的签署,日本强行吞并了朝鲜。许多不堪忍受残酷的殖民统治和剥削的朝鲜人逃往中国东北,不甘做亡国奴的朝鲜爱国志士也将反日独立运动的舞台移到了中国。1920年,年幼的金日成随父母移居我省的临江县。受父亲革命思想的熏陶,少年时代的金日成就立下了不光复祖国誓不回的远大志向。他生就一副英俊相貌,眉清目秀,聪颖过人,学习刻苦,博闻强记。1927年至1929年,他在吉林市毓文中学读书期间,组织青年学生投身革命,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军阀的斗争,显示出出众的组织领导能力。1929年秋,金日成被捕,囚禁于吉林监狱中经过反复思考,考虑成熟了以武装斗争为主的关于朝鲜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1930年5月获释后,他离开了吉林市,为筹划武装斗争而积极奔走于东北各地和朝鲜北部。1930年4月25日(4月25日被定为朝鲜建军节),金日成在吉林省安图县宣布反日人民游击队成立。1934年3月,反日人民游击队改组为朝鲜人民革命军,它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的前身。按抗联编制,金日成历任营、团、师政委,二、五军联合指挥部政委兼苇河部队司令员,二军三师师长(1936年,一、二军合编为第一路军,番号改为六师)。金日成率领的部队是朝鲜人民革命军主力部队,他们根据朝中抗日联合军的性质,在中国东北地区活动就称为东北抗日联军,到朝鲜人多的地方或到朝鲜则根据情况把名称换为朝鲜人民革命军进行活动,从而在所到之处都能在朝中两国人民的爱护中生活和斗争。
共同的抗日斗争,把杨靖宇和金日成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36年到1937年,是东北抗日游击运动发展壮大的时期,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革命军,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成了在东南满地区实力压倒日本帝国主义的两大武装力量。敌人的绝密文件以及报纸和杂志,常常把金日成的名字和杨靖宇的名字并列在一起。
1938年11月25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与朝鲜人民革命军司令官、抗联二军六师师长金日成,两位神交已久的传奇式抗日英雄,终于在一个叫南牌子的地方实现了历史性的会晤。金日成对杨靖宇的回忆,洋溢着他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深情厚谊,多年以后,朝鲜的伟大领袖金日成深情地回忆:
“1938年秋天,在南牌子举行朝鲜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军政干部会议时,我初次和杨靖宇见了面。南牌子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地方。”
“这个叫牌子的地方按方向不同分为东牌子、西牌子和南牌子。1937年冬天,我们进行军政学习的地方是东牌子附近。同杨靖宇等东北抗日联军干部一道召开重要会议,讨论清除热河远征后果问题的地方,是南牌子。南牌子这个地方地势险恶,到处都有眨眼就把人和马吞噬掉的泥沼,部队隐秘地集结起来举行会议,是再好不过的地方。”
“要扭转革命面临的困难局面,就要及时制定对付敌人攻势的新战术,并采取措施清除左倾冒险主义招致的后果。为此,朝鲜人民革命军和抗日联军第一军各部队,决定在南牌子搞一次聚会。那时,我急切地等待杨靖宇的到来,因为他的部队在热河远征中遭受了最严重的损失,而且他来的路途又非常艰难。杨靖宇也是相逢心切的。”
“我们先派了一批人去接杨靖宇的部队,还为他们准备了食宿条件和供他们换用的衣被。这是困难时候的相逢,我和杨靖宇都格外激动。杨靖宇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眼就吸引了我。人值千金,眼值八百。我一看杨靖宇的眼睛,就知道他是一个忠厚而热情的好汉。”
“我们烤着篝火交谈。他烤暖了身子,突然谈起第一军里的朝鲜同志。他说,第一军里有许多朝鲜人,都是有名的战将。可是他们没能都来。他一再痛心地说,失去了许多好同志。他为失去那些朝鲜同志那样难过,使我不得不反过来安慰他了。”
金日成与杨靖宇的友情并没有因为杨靖宇的牺牲而终止。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殉国十八周年,中国各界代表九千余人在通化市靖宇陵园举行公祭安葬大会,已经是朝鲜首相的金日成送来了花圈。金日成晚年构想出版一部总结自己一生的鸿篇巨著回忆录。他生前写完了《与世纪同行》的前6卷。令人感到无限惋惜的是,他未及写完,便于1994年7月8日溘然长逝。幸亏他生前亲自拟定了回忆录的总体结构和详细纲要,留下了大量的遗稿和回忆资料,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才得以编纂出版《与世纪同行》的续编。这样,金日成对杨靖宇的深切回忆便公之于世了。
返回
|